中华名人网——名人网惟一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返回主页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锟斤拷细锟斤拷锟斤拷>
大医精诚——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志强 2014/3/16

  ■人物简介

  黄志强:我国著名的外科学家和肝胆外科专家。1922年1月1日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大学本科学历。1944年参加工作,1949年11月入伍,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外科学特级教授,军医进修学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席,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他曾获全国科学大会著作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与发明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2项;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并被授予科学技术“一代名师”称号;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

  2007年6月底,解放军总医院外科特级教授、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黄志强院士荣立了一等功。一时间,各方面的赞誉和褒奖纷至沓来,“大医”、“神医”的称呼不绝于耳。但在黄志强看来,扁鹊、华佗等神话般的传奇大医也只是在文人的“妙笔”下才变得神奇,对于人们冠以的“大医”称谓,历尽人世沧桑、已年届85岁高龄的他心如止水:“其实大医本无痕!”……

  ■不走别人走过的路

  黄志强含蓄内敛,沉默少语,不喜张扬。然而,许多曾与其共同工作过的人,都熟知他的一句格言:“治别人治不好的病,开别人不敢开的刀。”正是一崇高追求,激励着他在半多世纪的医学生涯中,留下了闪光的足迹。

  1944年,从西南联合医学院毕业后的黄志强,经人推荐到当时的“重庆中央医院”,成为了一名外科医生。

  肝内胆管结石病俗称“穷人病”,以其在治疗上的复杂性、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和晚期的肝损害、高死亡率著称。那时,西南地区患此病的人很多,常突发右上腹绞痛、寒战、高热,当结石堵塞胆总管时可出现黄疸,常并发广泛肝实质损害,病情辗转,缠绵难愈,因此在当时又被称为“不治之症”。

  那时的西方医学界对此病并无认识,医学书籍中也只是对西方人易患的胆囊结石病有所描述,而对肝内胆管结石病并未提及。胆囊内结石多为胆固醇类结石,质地坚硬,不易破碎,手术切除胆囊便可达到痊愈。而胆管结石多为棕褐色的胆色素性结石,质地松脆易碎,随胆管铸型,或呈泥沙状。尤其是肝内胆管结石,由于结石位于肝脏内小胆管,因肝脏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当时的医学界对其无从入手。

  黄志强认为,在肝内胆管结石外科医学领域里,中国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为此,他耗费了半生的心血。

  医学的道路绝非坦途,何况是探索一片前人不曾涉猎的未知领域。不吃别人的剩饭,要吃馒头自己蒸。创新,不走别人走过的道路,这是黄志强始终坚持的人生信条。为了探索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方法,他把最基本的参考书又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啃”了一遍,光是对西南地区的小范围调查就搞了五六次,在重症患者病房往往一住就是几天几夜,多年的实践终于使他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的宝贵资料和临床经验。

  梅花香自苦寒来!1973年,黄志强以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为题,在巴塞罗那第23届国际外科学术会上,首次系统地论述了肝胆管结石病,提出“原发性肝胆管结石可呈肝内局限性分布”、“高位肝胆管狭窄是原发性肝胆管结石主因”两个著名论断,在国际胆道外科领域引起了轰动。在手术方法上,他根据肝内胆管结石段性分布特点,最先在临床上应用以肝叶切除为主的术式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病,使该病可以被早期治愈。研究统计,经以他设计的肝部分切除术治疗的该病患者,长远良好效果可以达到92%,开辟了应用肝外科技术解决胆道问题的新途径,这一术式至今仍为国内外广泛采用。此后,他还根据结石引起的胆道狭窄,成功设计并进行了肝门部胆管高位切开成型术、联合高位胆肠重建术、胆管扩大修复术,使对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发明并创造的20多种治疗肝胆管结石及其并发症的外科手术方法,突破了一系列手术禁区,创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胆道外科学,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使该病的远期治疗优良率从10%提高到87.1%,明显高于日、法、美等发达国家。

  40年,终磨一剑。黄志强主持开展的“肝胆管结石及其并发症的外科治疗与实验研究”,荣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黄志强也因此被称为我国的“胆道之父”。

  对于成功,黄志强始终处之泰然:“我是一个‘土’医生,50岁前没出过国,我立志要建立我们自己的医学体系,因为这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所需要的。我就是为着他们选择了这条荒草丛生的道路。令我欣慰的是,我始终在坚持,从未放弃……”

  ■瞄准“家”而不做“匠”

  在生物体进化的过程中,哺乳类动物都建立起了应付创伤的反应模式,若能正确地调整身体对手术创伤反应的强度,就有可能使一个危重病人安全地闯过手术这一关。

  作为外科医生的黄志强每天都在面对手术创伤给患者造成的痛楚。他观察发现,同样的手术并不一定带来同样的创痛,创痛的程度并不是创伤愈合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上个世纪60年代初,黄志强率先在国内开展手术创伤对肾上腺交感神经内分泌影响的研究,发现了皮质激素与儿茶酚胺间的负反馈调节、肝脏创伤时儿茶酚胺代谢的改变和肾上腺交感神经在多器官衰竭调节中的作用。这些发现被应用于临床后,挽救了许多严重创伤和重大手术后患者的生命。

  黄志强认为,仅靠技术永远不会成为优秀的外科医生:“手术做得快说明不了什么,关键是要做得好。”没有扎实的临床学科基础,缺乏细致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不能时刻将术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放在心上,这样的外科医生只能算是“刀匠”。医生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对疾病及其诊治的分析上。

  黄志强对熟悉和掌握病情格外看重。凡是由他主治的患者,术前他都要反复询问其疾病相关情况,为其进行仔细查体,认真阅读其影像资料,不放过任何疑点。他了解的患者病情往往比下级医生更详细。在查房讨论或授课时,他能脱口说出多年前诊治过的疑难病患者的姓名、病情特征及手术方式,令在场的医生赞叹不已。

  一次,在对一例患者进行会诊时,一些专家根据血管造影、CT等检查,认为患者患有肝脏肿瘤。会诊即将结束时,主持者征询一直默不作声的黄志强的意见。黄志强缓缓答道:“我认为不太像肝脏肿瘤而像腹膜后肿瘤。”手术探查结果与黄志强推测的结果完全吻合——只是因肿瘤位置突前与肝脏重叠,才给众专家造成了错觉。

  准确的判断力来自对病情仔细全面的观察与分析。黄志强经常会面对患者的一张片子,静静地看上一两个小时,对周围发生的事充耳不闻。有时,为把握一个重要体征,他能坐在患者身边观察半天。由于对患者病情“吃得透”,他总能发现下级医生忽略的细节,甚至发现内科医生的疏忽,做起手术来也自然游刃有余。在手术台上,不管是面对复杂疑难手术,还是遭遇惊心动魄的险情,黄志强总能从容不迫,进退自如。

  “他的手术解剖清晰,层次分明,操作轻柔。准确判断与高超技术浑然一体,风格独特。观其手术犹如得到了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黄志强的博士研究生姜凯这样描述。其实,这是黄志强在长期实践中自觉练就的功力。

  看看黄志强的工作日程表,你就能明白他为什么会如此的“神奇”。早上7点,他准时出现在办公室,晚上7点才离开;回家后还要再工作2到3个小时。如果说这样的工作强度在年轻人身上都很难承受的话,那么,一位85岁的耄耋老人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坚持!”——黄志强的回答简单明了。正是这样一个人人可以脱口而出,但却又很难做到的词汇,成就了黄志强人生履历中的无数个第一:

  ——成功实施世界上第一例肝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肝动脉结扎术,使肝内胆管大出血不再是不治之症;

  ——第一个提出治疗肝胆管狭窄的系列手术方法;——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肝胆外科学科;

  ——第一个系统论述了肝胆管结石病……

  此外,心脏二尖瓣分离手术、全肺叶切除手术、开颅手术、开胸手术、脑瘤手术……他都无师自通,人称“从头开到脚的全能医生”。

  ■打造肝胆外科“黄埔军”

  在肝胆外科领域,人们将黄志强尊称为“祖师爷”,“祖师爷”率领的弟子们被称为肝胆外科的“黄埔军”。刘永雄、钱光相、迟彦邦、韩立本、蔡景修、孟宪钧、何振平、蔡忠军、董家鸿……每一个人在肝胆外科都是大名鼎鼎的专家。其实,这只是黄志强手把手教过的一些学生,而那些聆听过他的授课、观摩过他的手术的学生就更是不计其数。

  回忆起当年跟随导师学习时的情景,黄志强的博士生、现任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主任的董家鸿依然难掩激动:“那时候能看一台黄老的手术,在很多人看来就像现在能有幸参加奥运会的开幕式一样,每次都有人托关系要求进手术室,甚至有人以请吃饭为条件要我让出最前面的位置……”

  黄志强十分重视年轻医生的成长。他说:“年轻人是容易诱导的,几句鼓励的话就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对于学生诊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他说:“假如我们能设身处地体会患者的一切,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小心谨慎地行事。然而,只要你在实践,你就不免会发生错误,纠正了错误,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一次在手术台上,黄志强给患者缝合好伤口,示意站在一旁的董家鸿把线剪断。剪线,是外科医生的基本功,线既不能留得太多,也不能把打的结剪掉。当时刚从大学毕业的董家鸿还有些紧张,一连剪了5次都把线结剪掉了。然而,站在一旁的黄志强却一言不发,每次都是默默地重新将线结打好,董家鸿终于在第6次成功了。整个过程中,这对师徒仅仅有过一次通过眼神的交流,然而就是这样一次无声的交流,使得董家鸿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迄今为止,黄志强已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及高级研修人员300余名,这些学生毕业后成为各医疗单位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骨干。近年来,黄志强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并被总后勤部授予科学技术“一代名师”称号。

  黄志强十分重视学术的普及与提高,他已主编和撰写了专著16部,其中,《外科手术学》和《胆道外科》等,囊括了他几十年实践总结的手术方法与技术,成为几代专科医生的启蒙教材。他的著作很多是其从医以来经验、体会、教训的融炼,书中的每一张插图线条流畅,很难相信这是出自一个年近80岁的老人之手。

  他说:“作为一个已经从医50多年的外科医生,我深深地感觉到,外科医生需要了解自己,有时这要比了解患者更为重要。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使你不被困难所吓倒。临床医学当前尚离不开经验的积累,经验是宝贵的,但经验是历史性的,需要不断创新,不断补充新的经验。”

  黄志强用他的坚韧不拔,成就了他在肝胆外科领域的辉煌与成就。85岁的他至今依然笔耕不辍,每天在电脑前书写着自己的经验。他说,人活一辈子,总要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自己的所学留给后人,愿天下所有的人远离疾病和痛苦,永远的幸福、健康……

  ◆黄志强感悟:

  ——外科医生的生活充满着不安、追求与挑战。外科医生仅会动手是不够的,要做到手到病除,首先要重视第一手资料,同时要有缜密的思维和独立的见解,要有驾驭各种突发情况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宽广而扎实的知识基础。将其综合,就构成了外科医生的素质。作为外科医生,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将患者从病痛或死亡的危险中解救出来,这种成功的喜悦,应该算是外科医生的成就感吧!

  ——探索医学科学实在没有一条平坦的道路可走,因为医学是面对患者,是充满着特殊性的科学。当面对生命垂危的患者,外科医生的“勇气”不应单纯是良好的愿望,而应建筑在扎实的临床诊治经验基础之上。

  ——临床医学或多或少仍然是一门经验性科学,外科学尤其如此。经验并非单纯是以往经历的简单堆砌,而是需要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去伪存真”,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临床现象中,准确地识别其症结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外科医生的经验是宝贵的,它包括医师个人的努力,也包括患者的贡献,而这些经验应该为广大同道所共享。对临床经验要善于总结,宝贵经验的传播可提高医生对疾病的认识和把握,使更多的患者受益。因此,每当我听到年轻医生说自己是读我写的书成长时,心里就觉得很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