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名人网——名人网惟一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返回主页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锟斤拷细锟斤拷锟斤拷>
李信涛-亚洲道教协会会长 2015/12/19

                                            道教养生学的形成与发展
 
 李信涛道长(号清虚道人)擅长道家养生,拜李诚玉(全真教高道)为师,2007年任十堰市赛武当道教协会副会长,曾负责修缮襄樊双沟真清道观,枣阳市唐梓山玉皇殿 。现任亚洲道教协会会长!

    1967年从事中医事业,1971 年皈依道教,借鉴道医,研究道医养生,经过30余年的潜心研究,成功研制清虚道家养生酒和养生丹,为人类大健康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道教,是本源于我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宗教,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象征。道教以轩辕黄帝为始祖、太上老君为道祖,张道陵为教祖,是华夏民族祖先传给炎黄子孙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人的根。道教从早期道家老子等充满智慧的思想家的传统文化中认识到宇宙天地人之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到后世不断的发展完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科技等,道教的诸多典籍为古人治学的重要参考。历史上汉朝、唐朝、明朝均是道教发展史上重要的时期。而儒道释三家也为许多古代知识分子所推崇。明清以后,全真道有“教虽分三,道则唯一”等融合佛教禅宗理论的思想最为突出。马钰《神光灿》:“禅为宗,道为祖”,清初全真道士柳守元《玄言正旨序》:玄宗(指全真道)“与禅宗实为相近”。而相近的本源在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为一,不断吸收融合,取长补短的过程。
   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驰。道家文化分为文道、武道。文道涵盖的内容很广,古代的河图洛书,周易均被融入道家思想中。道医学就是道家“文道”中的五术之一,道家五术分为医、卜、星、卦、山五大门类。其中道医学名列五术之首,是道家历代修真者的必修课之一,也是道家法脉承传中代代相继、口传心授的重要内容。只是由于法脉承传秘授的特点,所以历史上鲜见文字专著流传于世间。武道,通过各种修行与修炼,形意太极、站桩问道、对于气及经脉的独特体验,让道教从理论到实践,有血有肉,内容丰富而完整。而养生在道家的修行之中,既有文道、也有武道。
 一.道藏
《道藏》为道教经书之总集。其内容卷帙浩繁,历朝历代经历数重磨难,不断的完善,道家鼎盛的汉朝时有许多的道学著作,公元2世纪中叶,在黄巾之乱颠覆汉室的前夕,张角的教团广收徒众,席卷整个中国,道教极为兴盛。恰在此时,佛教也开始了显著的发展。 书之正式结集成“藏”,始于唐开元(713—741)时,而后历朝历代皆修《道藏》。道藏的内容十分庞杂。仙家著作,共有47种,1198卷(篇)。此外与道教有关系的阴阳家、儒家(易学)、墨家、兵家和杂家著作,发及数术类(天文、五行、占卜)、方技类(医药、房中)等著作,更多达200余种,总数约4000卷(篇)。这些古籍现大多已经失传,留传下来的少数经典,如《老子》、《庄子》、《淮南子》、《墨子》、《孙子兵法》、《黄帝内经》等书,后来都要被当作道教的典籍,收入《道藏》之中。陆静修确立了道书的“三洞四辅”分类法,这一分类法在后世的《道藏》编撰中一直被使用。明朝是最重要的修订《道藏》的朝代,按道教原则将其分为三洞、四辅。所谓三洞就是指“洞真”、“洞玄”、“洞神”,说明各种修道的方法。所谓四辅就是: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和正一部,它们是对三洞的说明和解释。还有十二类为本文类、神符类、玉诀类、灵图类、谱录类、戒律类、威仪类、方法类、众术类、记传类、赞颂类、章表类。特别是关于医药与炼丹的记载,明朝有很多补充。中国科技史上的多数研究材料也源于道藏。
      道藏养生:马王堆出土的医学典籍,反映了先秦以至汉初的医疗知识技术。其中《五十二病方》、《轩辕碑记医学祝由十三科》采取了此种分类,从上古而来,到先秦神仙家、方仙道,初见于魏晋郑隐所遗存的养生类书一百五卷(见《抱朴子・内篇・遐览》)及葛洪所著《抱朴子・内篇》,后经历代编入《道藏》。今人将其分类,分为养性延命、混俗颐生、保生摄养、节欲养神、修真居处、子嗣妊育、药食调补、四时脏腑等部分。前人通过亲身实践洞悉了正气在生命中的关键作用,以气为根本环节,重视精、气、神三元素的培生和转换。
 祝由十三科:“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包括禁法、咒法、祝法、符法,有些病原因已明,可是祝之不愈,这说明祝法不起作用,就要改用禁法,或符法,或配合药物治疗。祝由医师可以借助练气功来提高自己的人体场,才能借助咒语,符图使大自然的能量冲射病变部位,排出病邪、浊气,补充元气,疏通经络,调和脏腑功能。类似于现代人所说的暗示疗法、心理疗法、催眠疗法、音乐疗法等。祝由十三科包含:一曰大方脉科,主治伤寒痰喘,及一切内症。二曰诸风科,主治麻木痈痪,及一切中风。三曰胎产科,主治胎前产後诸病,及一切妇科异症。四曰眼目科,主治青盲白翳,及流行眼疾。五曰小儿科,主治惊风潮热,及一切幼科杂症。六曰口齿科,主治牙痛鱼鲠,及一切喉症。七曰痘疹科,癰疽疔毒,及淋浊科。八曰伤折科,主治压伤骨断,及跌打损伤。九曰耳鼻科,主治耳聋鼻衄及一切耳鼻病。十曰疮肿科,主治癞疥顽癣,及无名肿毒。十一曰金簇科,主治箭伤枪伤,及刀斧铁器伤。十二曰书禁科,主治镇邪驱鬼,及辟毒截疮。十三曰砭针科,主治疯癫,及筋骨疼痛。《轩辕碑记医学祝由十三科》中记载有很多治疗的药方或是药味,用来治疗十三科的疾病。古人对未知及生命的敬畏感:认为医者可以通鬼神,因为医者可以调和阴阳,现代人多认为祝由为巫医,却忽视了现代人提倡的身心疾病的概念与诊疗预防模式,且巫术在民俗层面更多体现的是文化含义。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中,讲到 出自《鬼门十三针•针刺篇》的鬼封、鬼宫、鬼窟、鬼垒、鬼路、鬼市、鬼堂、鬼枕、鬼心、鬼腿、鬼信、鬼营、鬼藏、鬼臣等。十三鬼穴中选其对癫、狂、痫有奇特治疗作用的腧穴。武当道医用108种秘方研制出“八宝紫金锭”,该药治疗小儿高热惊风疗效独特,几百年来盛名不衰。经过后代道医的不断探索,“八宝紫金锭”的应用范围拓展到治疗癫痫、昏厥、伤食、惊风、毒虫咬伤等病症。身心合一在古人体现为魂魄、肉身、鬼神的敬畏与修炼,养生作为延年益寿、修真居处摄生的重要体验,不仅仅是为了预防疾病的发生,而在于心身的不断进化。
 二:胎息、方术、仙学体验
 道是以内证为自身体验,以术来实践实现。最能概括道家修练功夫的是《庄子。人间世》讲“心斋”时的说的一句话:“气也者,虚以待物者也”。道教里修道和修仙两个层面都有,修道与修仙是互补,相互影响的,养生既有修仙,也有修道。修仙要有一些方术,修道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生活。 体现在从修行方式上来说道教主要分为两个派别--符箓派和丹鼎派。前者主张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后者主张炼金丹求仙,分外丹与内丹二脉。涉及到养生术里有许多关于内丹、外丹、服食、导引等的修行方法。北宋时期,内丹术的主流派,钟吕学派的《传道篇》钟离权列举了30种只能“伐疾”“养性”的旁门小法,其中有“辟谷”“炼气”“服气”“固息”(《传道集》改称“定息”)“采补”,“吐纳”“按蹻”“绝内”(又称“离妻”)等等。
 丹道家:古脉学,《丹医秘授古脉法》民国时期周潜川总结多种古代道学著作写成《丹医语录》若干卷,其第一卷讲到“分经候脉”法,与现今独取寸口切脉法有很大区别。丹道家脉法被称为“太素脉”,其含义并不是因张太素而得名,而是“太素者形之始也”来立名,主要指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其中很多是宗教相关,并不专指医术,是通过“内视”的方法体验而来,每一经脉有其专门的作用,将各脉的体用结合起来。在武当祝华英道长的《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一书中,详细记述了祝道长修炼过程中,对胎息的了解,对古人所描述的针灸十二经脉的独特体悟。
 开天目:在一定的时辰,练气与练咒结合。有天眼的人一般都是医生,如扁鹊,华佗,孙真人等,他们能够看透人的五脏六腑,未察脉象已知病因,再对症下药总能药到病除。当然,这里面有理想主义的一面,医者并不能借助神明来洞悉病人的病情,却可以通过不断的修炼与实践来帮助众人养生防病。
 从古至今的修行过程中方法的不断体悟与改变最为典型的有闭气法到胎息功的争论。葛洪纯粹蒙混初学者主张闭气法,南北朝至隋唐的各种《参同契》和道教的正一派,上清经派和灵宝派的著作中都主张闭气法。所有道家修持中述及房中行气时,包括胎息,内丹在内都借用房中术的闭气法。昙鸾法师的服气法,倡导“凡气节量,一任自然”,主张初学者的调息由粗到细,由细到粗,独树一帜。也有六字诀主张鼻吸口吐,有的气经还标明“气道通,可为之”,作为入门后的行气方法。但都没有能改变闭息法的广泛影响。只有到了唐朝中期,以各种参同契为代表的内丹术开始流行,贬低和否定辟谷服气禹步阴丹等之后,闭息法才开始在胎息家中开始动摇。但是到了唐代中期以后,由于阳丹,阴丹,还丹这些房中行气术有了大的发展,积累了许多由浅入深的自然呼吸的经验,胎息法的改革就出现了有利的形势,使以《胎息精微论》为代表的这样原来的少数派终于战胜了传统的作法,成为胎息法中统治的指导思想。
 道教房中术与佛教密宗双修:道教房中术的信仰基础是神仙不死,羽化飞升。内丹双修派更要达到“阳神出顶”,“炼神还虚”。但在现实客观意义上,却与祛病治疾,健康长寿紧密相关。道教房中和密宗双修都以信仰为基础,目的是成为登逾彼岸者。密宗双修的信仰基础是即身成佛、涅寂静;客观效果上也有长寿——虹化的现实意义。二者都认为,人体生命能源是性能量。道教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还精补脑是以性能量,即一元精为生命物质基础;密宗所谓“军荼力蛇”、“灵蛇”、“拙火”也是以性能为生命修炼根基。其次,二者都采用男女性交媾的技术操作来达到激发性能——生命潜能的修炼目的。道教内丹双修要求有法、财、侣、地。取坎填离、乾炉坤鼎合炼成丹;密宗则有明妃、空行母作为性修炼伴侣。且二者都有一套完整的性修炼技术操作体系。第三,无论是道教房中术还是密宗双修,回精与逆流都是最根本技术和行为。道教房中术无论哪派都以“从而不施”、“不泄于道路”为根本法则,并讲究“黄河逆流”,将精气循督脉运至头顶,形成周天;密宗则以性交激发性能,将未射出之精气击发拙火,循中脉上升至脑。达到这一步的便被称为“逆精者”。
  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曾指出:“乍视之下,密宗似乎是从印度输入中国的。但仔细探究其(形成)时间,倒使我们认为,至少可能其全部东西都是道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荷兰著名汉学家高罗佩也指出了这一点,他说:“由于基于止精法的房中秘术从纪元初便盛行于中国,而其时在印度却毫无迹象,所以很明显金刚乘的这一特点当是经阿萨姆邦从中国传入印度”(《中国古代房内考•附录》) 。
  密宗双修传自印度,源于中国道教房中术,且在西藏等地区,已演变为道地的中国佛教宗派。其双修法,包含了深刻的信仰、哲理、人体科学知识和认识,并有一系列观想、行气操作方法,在一定的前提下,对人体健康和长寿有一定益处和效果,因而是中国房中养生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是与道教内丹双修一样,密宗双修要求的个人条件及心理生理修养水平很高(西藏黄教规定,未经二十余年显宗课程修习及严格考试是不允许学密的),一般人是不可能自己独自修炼的。至于作为修密准备的各种炼气法门,如金刚数息法、宝瓶气法、金刚诵法、九节风法、大圆满次第法等则可以作为自身习炼气功以祛病健身、追求长寿的参考。
 三.随方设教
 古代因为水陆不通,交通不便,所以地域之间因为信息交流不畅而导致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很大。斋醮,道教的宗教仪式有一套程式化的统一的一个模式,可是传播到不同的地方,它一定是采取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中药里有道地药材之说,任何物种都有最适合的生长环境。《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中讲到: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养生也是这样,伴随某一地域的民俗、文化、 地域风水、四时节气、生活习惯等不同,会有不同的养生方法,服食药物、食物都会有所不同,还有针对不同人的体质,因地因时因人制宜。道教与中医都贴近民间,两者有着重要的渊源与紧密的联系,古代的很多道医也是中医界推崇的榜样,比如:孙真人,历朝历代的道医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只是后世的发展中,普通的中医更多偏重于了解人的肉身,虽然中医也强调身心合一,天人合一的整体,在临床实践中,他们也会吸收道医的观点:比如鬼胎、鬼门十三针。而随着近代比如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中所记述思维产生于脑而不在心,中医慢慢的少了些文化意义,更多了些对人体的观察与对疾病的描述。而道医的眼里,精神魂魄肉身是一体的,从宗教文化实践的基础上均是这样。
道教养生学,首先要了解道教文化,它是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以道学、仙学、神学和教学为主干,并融入了医学、巫术、数理、文学、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学问,内容讲求长生不老,强调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的合一,这一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的、积极的影响。
道教养生术,是道教养生学包含的具体养生方式、方法。道教养生学又是道教文化的一个支脉。它是道教徒追求长生成仙和济世渡人目标的手段,可以保持修炼者自身身心健康。在长期进行的修炼中,探索、总结和建立了道教宇宙观、人天观、天人相应、形神相依、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养生思想。道教养生学是道教文化和道教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养生学随着道教理论的发展逐渐完善成熟。同时,道教养生术的理论与方法,也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和提高,极大地推动了整个道教的传播和发展。
目前,道教养生学对于道教的发挥社会功能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道教养生学中的诸多内容对现代社会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道教养生术是一个相当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就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养生方法而言,道教养生术有着许多或类同、或不同的修炼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守道炼神;坐忘;存心;观心守一;行气;练气;存神;存思内景;存思外象;独修;合修;先命后性;先性后命;性命双修;辟谷服气;辟谷饮水;辟谷服药;草木药;金丹;符水;行止坐卧;生活起居;饮食;语言;情绪;内治;外治;药物;采气;采补等等。道教养生术所包含的内容虽然很多,从平时的起居、饮食到深奥的内丹修炼,无所不包的养生术的直接目的,最终只有一个,那就是促使人祛病延年、长生成仙。
长生成仙的信仰是道教养生学的直接来源。长生成仙的信仰已久,《道德经》中有长生久视的理论。带给人们这样的信念;凡人经过修炼能够长生成仙,从根本上反映了人类意欲挣脱天命的束缚,想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气根,长期以来的实践,也意味着修炼者通过努力,能够健康长生、延续生命以致成仙。
  《太上老君内观经》中说;道可不见,因生以明之;生可不常,用道以守之。
  若生亡则道废;道废者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这就是生道合一;修;方能与道合真。
  《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道德规律仍是自然无为,必须要逆人欲之所为,把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都统摄于道德怀抱之中;作为道所生的产物,只有按照道德法则去行动,与天地自然合一,才是生存的最佳状态。
  道教的修炼养生方法是建立在对身神关系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也就是要“先明脏腑、再说修行”。道教养生术是沟通人神关系的桥梁,神仙是由凡人修炼而成的,而神仙的最大特点就是长生。若要长生,首先要长寿,欲长寿,必须要长生,这就是采用各种养生方法来祛病健身,使身体和精神保持健康强盛,从而达到健康长寿,进而长生羽化成仙的目的。要达到此目的,当然就需要理性认识,深入地探析和把握住人自身的精神和形体关系,形成对于形和神两者关系的看法,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道教发展了养生术,并以此作为传播,实现了道教贵生、重生、乐生与长生的重要方法,从“神仙不死”的长生追求出发,道教建立起了我命在我、“神仙科学”的生命主体论,主张发挥主观能动的作用,奋进不息,无畏拼搏,直达长生不死的理想境界。
   养生术伴随着道教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宝库。
   我早年从事中医,因崇拜道医,随后皈依道教,深刻体会了道教养生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于十五年后出家,到武当山道教研究、感悟道医,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中医和道医研究。在长期的修道中,时刻领会师父的谆谆教诲,远功名,脱世俗,潜心参玄悟道。由于经常目睹一些香客信士上山朝拜,忍受腰腿酸痛、关节僵硬,行动极为不便,便借深厚的道教养生文化,发扬医道同源的道教文化精髓,经常上山采集武当仙山龙脉的野生中草药,精心炮制、调配,精心加工,将草药、膏药、药酒,布施众生,解除其疾病痛苦。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实践、摸索、钻研,在充分借鉴、吸收前人基于高度凝练总结的养生术的基础上,不断尝试着把黄酒酿造和地道中药材有机配伍,科学组合二十几种名贵深山野生中药材,经过严格除菌消毒,用九制黄精、九制地黄、秘制何首乌、秘制灵芝、枸杞、淫羊藿、栆皮等成药严密组方,借清凉、甘爽的灵泉之水,配以当地的优质稻米,应用传统的酿酒方法,经多次蒸煮、发酵,促使各药物功效有效协同发挥,自行研制的这种养生酒,使得药借酒性,酒行药理,共行滋肝、补肾、和脾胃、润阴壮阳、舒筋活血、美容、祛斑、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之功效,其色泽金黄透亮、清香诱人、滋味醇厚、细品回味悠长,业经国家知识产权局评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号:zl201110285520.8),也算为社会与人类身体健康添一点微薄之力,这也是修道之人的本质思想。     中国全真龙门派二十五代摘裔弟子,李信涛道长。